相關(guān)習題
 0  139423  139431  139437  139441  139447  139449  139453  139459  139461  139467  139473  139477  139479  139483  139489  139491  139497  139501  139503  139507  139509  139513  139515  139517  139518  139519  139521  139522  139523  139525  139527  139531  139533  139537  139539  139543  139549  139551  139557  139561  139563  139567  139573  139579  139581  139587  139591  139593  139599  139603  139609  139617  211419 

科目: 來源: 題型:


1991年,我國著名化學家張青蓮教授與另一位科學家合作,測定了銦(In)元素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新值.銦元素的核電荷數(shù)為49,相對原子質(zhì)量為115.銦原子的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為(     )

A.115  B.49   C.66   D.16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容器中的共存體屬于純凈物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關(guān)于燃燒現(xiàn)象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木炭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二氧化碳

B.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火星四射

C.硫粉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淡藍色火焰

D.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產(chǎn)生大量煙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對生活中下列現(xiàn)象的解釋錯誤的是(     )

現(xiàn)  象

解  釋

A

一滴水中約有1.67×1021個水分子

分子很小

B

墻內(nèi)開花墻外香

分子在不斷運動

C

冰受熱變?yōu)樗,水受熱變(yōu)樗魵?/p>

分子可以再分

D

50毫升水與50毫升酒精混合后總體積小于100毫升

分子之間有間隔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是某化學學習小組在“吸入的空氣和人體呼出的氣體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動中提出的一些說法,其中錯誤的是(     )

A.證明呼出的氣體含二氧化碳多的證據(jù)是:呼出的氣體能使燃燒的木條熄滅

B.判斷呼出的氣體含氮氣的依據(jù)是:空氣中含有氮氣,而氮氣不為人體吸收

C.證明呼出的氣體含水蒸氣多的證據(jù)是:呼出的氣體在玻璃片上迅速凝結(jié)成水珠

D.證明空氣中含氧氣多的證據(jù)是:空氣能使木條繼續(xù)燃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建設(shè)節(jié)約型社會人人有責.下列節(jié)約行為中合理的是(     )

A.在驗證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中,取用的藥品越少越好

B.為節(jié)約用水,實驗后的玻璃儀器用自來水清洗一次即可

C.為節(jié)約藥品,對實驗中用剩的藥品放回原試劑瓶

D.實驗中未指明取用稀鹽酸的量,可用膠頭滴管滴加30滴左右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現(xiàn)有氧氣、空氣、二氧化碳三瓶無色氣體,下列鑒別方法中最簡便易行的是(     )

A.聞氣味   B.用燃著的木條

C.用帶火星的木條   D.用澄清的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正確的是(     )

A.

給液體加熱  B.

傾倒液體    C.

檢查氣密性  D.

點燃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小明家廚房有一瓶失去標簽的無色液體,媽媽說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為了確認,小明按教材上所學的聞氣味的方法去確認這瓶液體,小明的做法屬于科學探究的哪個環(huán)節(jié)(     )

A.提出問題 B.制定計劃 C.進行實驗 D.得出結(jié)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2015年2月,前央視主持人柴靜拍攝的紀錄片《穹頂之下》首發(fā),讓我們再次認識到了霧霾的危害,從而引起人們對空氣質(zhì)量的重視.下列有利于改善空氣質(zhì)量的做法是(     )

A.春天植樹造林 B.夏天麥收焚燒秸稈

C.秋天中秋節(jié)燃放煙花   D.冬天大力燒煤取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