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根據(jù)關于食物在口腔內(nèi)的化學性消化的實驗,回答問題:
試管編號加入物質(zhì)溫度時間滴加碘液
12ml淀粉糊+2ml唾液37℃10分鐘2滴
22ml淀粉糊+2ml清水37℃10分鐘2滴
(1)1號試管滴加碘液后的顏色變化是不變藍.該實驗的變量是否加入了唾液.
(2)在這個實驗中,設置2號試管的目的是與1號試管對照.
(3)實驗的結論是:唾液對淀粉有(填有或無)消化作用,并在口腔內(nèi)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

分析 在研究一種條件對研究對象的影響時,所進行的除了這種條件不同以外,其它條件都相同的實驗,叫對照實驗.該實驗探究的是唾液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以唾液為變量設置了一組對照實驗.

解答 解:(1)(2)淀粉遇碘變藍色,麥芽糖遇碘不會變藍.1號試管中的淀粉被分解了,滴加碘液后不變藍,溶液呈碘液的顏色,即淡黃色;2號試管中加入的是清水,清水對淀粉無消化作用,滴加碘液后變藍色.該小組同學在實驗中設置了1號和2號兩支試管的目的為為了形成一組對照實驗.變量是唾液.
(3)口腔中具有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夠將淀粉初步消化為麥芽糖.
故答案為:(1)不變藍;唾液
(2)對照    
(3)有;麥芽糖

點評 通過設置對照實驗,探究了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在實驗方案的設計中,一定要注意變量的控制.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下面是貓和老鼠的部分生命現(xiàn)象,請分析說明這些現(xiàn)象分別體現(xiàn)了生物的哪種基本特征.
A、老貓吃老鼠,老鼠吃糧食,體現(xiàn)了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yǎng);
B、老貓睡覺時打呼嚕,體現(xiàn)了生物能夠進行呼吸;
C、老鼠隨處排尿,體現(xiàn)了生物能排出體內(nèi)產(chǎn)生的廢物;
D、老鼠聽到老貓叫,立即躲進洞里,體現(xiàn)了生物能夠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E、貓生小貓,小貓長大成老貓,體現(xiàn)了生物能夠生長和繁殖;
F、小貓具有捉老鼠的天性,老鼠的兒子具有會打洞的天性,體現(xiàn)了遺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科學家將男女體細胞內(nèi)的23對染色體進行分析整理,形成了下面的排序圖.請分析回答:

①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兩種重要的有機化合物-DNA和蛋白質(zhì),其中DNA 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一個DNA分子上包含多個能控制生物性狀的DNA分子片段,這種片段稱為基因.
②圖甲所示的23對染色體中,有一對決定性別的染色體,叫性染色體另外22對與性別無關的染色體,叫常染色體.據(jù)圖示判斷,甲個體為女 (男/女)性,其性染色的組成為XX
③圖乙個體所產(chǎn)生的生殖細胞中含有23 條染色體,這些生殖細胞中含有的性染色體是X或Y.
④某夫婦生的第一胎是個女孩,假如他們再生一胎,是男孩的可能性為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青蛙的生殖特征是( 。
A.雌雄異體,體內(nèi)受精B.雌雄同體,體外受精
C.體外受精,幼子體內(nèi)發(fā)育D.雌雄異體,體外受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關于心率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健康人比患病的人快B.男人比女人快
C.小孩比成年人快D.運動員比一般人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下列哪一項與鳥類適于飛行無關(  )
A.胸骨發(fā)達,有龍骨突B.氣囊輔助呼吸
C.身體呈流線形D.體溫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2.關于藻類、苔蘚、蕨類植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
B.苔蘚、蕨類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
C.苔蘚靠孢子繁殖后代,蕨類植物靠種子繁殖后代
D.苔蘚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敏感,可作為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當人體患了病毒性感冒,說明感冒病毒已突破了人體的幾道防線?(  )
A.一道B.兩道C.三道D.四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在如圖所示的玻璃容器中,注入一定濃度的NaHCO3溶液并投入少量的新鮮綠葉碎片,密閉后,設法減小液面上方的氣體壓強,會看到葉片沉入水中.然后再用光照射容器,又會發(fā)現(xiàn)葉片重新浮出液面.光照后葉片重新浮出液面的原因是( 。
A.葉片吸水膨脹,密度減小的緣故
B.溶液內(nèi)產(chǎn)生的CO2大量附著在葉面上的緣故
C.葉片進行光合作用所產(chǎn)生的02附著在葉面上的緣故
D.NaHCO3溶液因放出CO2而密度增大的緣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