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化學(xué)興趣小組的同學(xué)學(xué)習(xí)了同周期元素性質(zhì)遞變規(guī)律后,設(shè)計了一套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了有關(guān)實驗現(xiàn)象如下表:

實驗操作

實驗現(xiàn)象

Ⅰ.用砂紙打磨后的鎂帶與沸水反應(yīng),再向反應(yīng)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一個小球,在水面上無定向移動,隨之消失,溶液變紅色

B.產(chǎn)生氣體,可在空氣中燃燒,溶液變成淺紅色

C.反應(yīng)不十分強烈,產(chǎn)生的氣體可以在空氣中燃燒

D.劇烈反應(yīng),產(chǎn)生可燃性氣體

E.生成白色膠狀沉淀,進而沉淀消失

F.生成淡黃色沉淀

Ⅱ.向新制的H2S飽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Ⅲ.鈉與滴有酚酞溶液的冷水反應(yīng)

Ⅳ.鎂帶與2 mol·L-1的鹽酸反應(yīng)

Ⅴ.鋁條與2 mol·L-1的鹽酸反應(yīng)

Ⅵ.向AlCl3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過量

請你幫助該同學(xué)整理并完成實驗報告

(1)實驗?zāi)康模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用品:儀器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試管夾、⑤鑷子、⑥小刀、⑦玻璃片、⑧砂紙、⑨膠頭滴管等。

藥品:鈉、鎂帶、鋁條、2 mol·L-1的鹽酸、新制的氯水、新制的飽和H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3)請你寫出上述的實驗操作與對應(yīng)的現(xiàn)象

Ⅰ________、Ⅱ________、Ⅲ________、Ⅳ________、Ⅴ________、Ⅵ________。(用A~F表示)

寫出實驗操作Ⅱ、Ⅵ的離子反應(yīng)方程式

實驗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實驗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實驗結(jié)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題通過實驗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從左至右,元素的金屬性逐漸減弱,非金屬性逐漸增強,金屬單質(zhì)與H2O(或酸)反應(yīng),置換H2越來越難,最高價氧化物對應(yīng)水化物堿性減弱酸性增強;非金屬單質(zhì)與H2化合越來越易,右邊的非金屬單質(zhì)可從化合物中置換出左邊的非金屬單質(zhì),如Cl2+H2S===2HCl+S↓。

答案 (1)探究同周期元素性質(zhì)的遞變規(guī)律

(2)試管 燒杯 酒精燈

(3)B F A D C E Cl2+H2S===2HCl+S↓

Al3++4OH-===AlO+2H2O

(4)金屬性:Na>Mg>Al,非金屬性:Cl>S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比較下列微粒半徑大小,用“>”或“<”填空

(1)Na________Mg________Cl。

(2)Li________Na________K。

(3)Na+________Mg2+________Al3+。

(4)F-________Cl-________Br-。

(5)Cl-________O2-________Na+________Mg2+。

(6)Fe2+________Fe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判斷正誤,正確的劃“√”,錯誤的劃“×”

(1)糖類、油脂、蛋白質(zhì)均是由C、H、O三種元素組成的(  )

(2)糖類、油脂、蛋白質(zhì)均能水解(  )

(3)淀粉、纖維素、油脂、蛋白質(zhì)均屬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

(4)糖類、油脂、蛋白質(zhì)完全燃燒產(chǎn)物都是CO2和H2O(  )

(5)油脂可分為油和脂肪,屬于酯類,不能使溴水退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1 mol葡萄糖能水解生成2 mol CH3CH2OH和2 mol CO2

B.在雞蛋清溶液中分別加入飽和Na2SO4、CuSO4溶液,都會因鹽析產(chǎn)生沉淀

C.油脂不是高分子化合物,1 mol油脂完全水解生成1 mol 甘油和3 mol高級脂肪酸

D.欲檢驗蔗糖水解產(chǎn)物是否具有還原性,可向水解后的溶液中直接加入新制的Cu(OH)2懸濁液并加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已知某油脂A,在硫酸作催化劑的條件下水解,生成脂肪酸和多元醇B,B和硝酸通過酯化反應(yīng)生成有機物D。

(1)寫出油脂A在硫酸作催化劑的條件下水解的化學(xué)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D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227,由C、H、O、N四種元素組成,C、H、N的質(zhì)量分數(shù)依次為15.86%、2.20%和18.50%。則D的分子式是________,寫出B→D的化學(xué)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是由B和乙酸在一定條件下反應(yīng)生成的化合物,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134,寫出C所有可能的結(jié)構(gòu)簡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SO2是一種大氣污染物,某興趣小組欲探究SO2的性質(zhì)及綠色實驗方法,設(shè)計如下方案:

(1)B、C、D分別用于檢驗SO2的漂白性、還原性和氧化性。其中C、D分別為碘水和硫化氫的水溶液,則B中所盛試劑為__________,C中反應(yīng)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了實現(xiàn)綠色實驗的目標(biāo),某同學(xué)重新設(shè)計了如上右圖A2的制取裝置來代替A1裝置,與A1裝置相比,A2裝置的優(yōu)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寫一點即可)。

(3)E中用氨水吸收尾氣中的SO2,“吸收液”中可能含有OH-、SO、SO、HSO等陰離子。已知亞硫酸氫鹽一般易溶于水,SO2也易溶于水。現(xiàn)有儀器和試劑為小燒杯、試管、玻璃棒、膠頭滴管、過濾裝置和濾紙;2 mol·L-1鹽酸、2 mol·L-1 HNO3、1 mol·L-1 BaCl2溶液、1 mol·L-1 Ba(OH)2溶液、品紅溶液、蒸餾水。請設(shè)計實驗證明“吸收液”中存在SO和HSO,完成下表的實驗操作、預(yù)期現(xiàn)象和結(jié)論:

實驗操作

預(yù)期現(xiàn)象與結(jié)論

步驟1:取適量“吸收液”于小燒杯中,用膠頭滴管取1 mol·L-1 BaCl2溶液滴入小燒杯中直至過量

若出現(xiàn)白色渾濁,則溶液中存在SO或SO

步驟2:將小燒杯中的濁液過濾、洗滌,再用適量水把附在濾紙上的固體沖入另一小燒杯中;向沖下的固體______________

步驟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某烷烴或其一種同分異構(gòu)體只能生成一種一氯代物,則該烴的分子式不可能是(  )

A.C2H6         B.C4H10  

C.C5H12      D.CH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短周期元素X、Y、Z所在的周期數(shù)依次增大,它們的原子序數(shù)之和為20,且Y2-與Z+核外電子層的結(jié)構(gòu)相同。下列化合物中同時存在極性和非極性共價鍵的是 (  )

A.Z2Y  B.X2Y2  C.Z2Y2  D.ZY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xué) 來源: 題型:


在等溫等容條件下,可逆反應(yīng):2A(g)+B(g)3C(g)+D(g) ΔH=-Q1 kJ·mol-1(Q1>0),起始物質(zhì)的量如下表所示:

序號

A

B

C

D

2 mol

1 mol

0

0

4 mol

2 mol

0

0

1 mol

0.5 mol

1.5 mol

0.5 mol

0

1 mol

3 mol

1 mol

0

0

3 mol

1 mol

(1)上述反應(yīng)達到平衡時,互為等效平衡的是哪幾組?達到平衡后,哪些量相同?

(2)達到平衡后,①放出的熱量為Q2 kJ,⑤吸收的熱量為Q3 kJ,則Q1、Q2、Q3的定量關(guān)系為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