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如圖是兩種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式圖,請據(jù)圖回答問題:

(1)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染料標記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分子進行細胞融合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
(2)如果圖甲細胞能分泌抗體,為了研究抗體合成分泌的途徑,向甲細胞中注入3H標記的亮氧酸,則被標記的亮氨酸最先出現(xiàn)在的具膜細胞器為④(填序號).
(3)圖甲、乙中共同具有的雙層膜細胞器是線粒體(填名稱),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二者共有的另一種雙層膜的結構為核膜(填名稱).
(4)如果圖乙為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應該有的細胞器是[④]大液泡和[②]葉綠體.

分析 分析甲圖:①為核糖體,②為細胞膜,③為中心體,④為內質網(wǎng),⑤為細胞質基質,⑥為線粒體,⑦為高爾基體,⑧為核仁,⑨為核膜.
分析乙圖:①為葉綠體,②為線粒體,③為細胞核,④為液泡,⑤為細胞質基質.

解答 解:(1)1970年科學家用熒光染料標記細胞膜表面的蛋白質分子進行細胞融合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
(2)抗體屬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與分泌過程: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wǎng)進行粗加工→內質網(wǎng)“出芽”形成囊泡→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高爾基體“出芽”形成囊泡→細胞膜,整個過程還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因此,向甲細胞中注入3H標記的亮氧酸,則被標記的亮氨酸最先出現(xiàn)在的具膜細胞器為④(內質網(wǎng)).
(3)具有雙層膜的結構有線粒體、葉綠體和核膜,因此圖甲、乙中共同具有的雙層膜細胞器是線粒體,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二者共有的另一種雙層膜的結構為核膜.
(4)根尖分生區(qū)細胞不成熟,不含[④]大液泡,且根部細胞不含[②]葉綠體.
故答案為:
(1)蛋白質   流動鑲嵌
(2)④
(3)線粒體   有氧呼吸    核膜
(4)④大液泡      ②葉綠體

點評 本題結合細胞結構模式圖,考查細胞結構和功能,要求考生識記細胞中各種結構的圖象,能準確判斷圖中各結構的名稱;識記細胞中各種細胞器的結構、分布和功能,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黑龍江省高二上期末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2015秋•哈爾濱校級期末)如圖表示人體不同體液之間的物質交換,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血紅蛋白位于圖中的c

B.c中的水可來自組織液、淋巴和消化道等

C.圖中a處的CO2濃度最高

D.組織細胞的代謝廢物大部分經b進入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圖一是某些植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的形態(tài)和數(shù)目示意圖,圖二是以某種作物中的①和②兩個品種分別培育出⑤⑥二個新品種的過程.請據(jù)圖分析回答:

(1)圖一中最可能來自于多倍體植株的細胞是C.如果B細胞所在的植物個體被稱為單倍體,則該植株是由配子(未受精卵,花粉)直接發(fā)育而來,如果B細胞所在的個體被稱為二倍體,則該植株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
(2)過程Ⅱ表示的方法是連續(xù)自交至不再發(fā)生性狀分離為止.
(3)通過過程Ⅲ、V獲得新品種的方法的突出優(yōu)點是縮短育種年限,過程Ⅲ最常用的方法是花藥離體培養(yǎng).
(4)需要使用秋水仙素的過程是Ⅳ和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3.下列選項中,含有相同元素的一組化合物是( 。
A.纖維素和氨基酸B.脂肪和磷脂
C.脫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D.膽固醇和血紅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在人體細胞免疫過程中,效應T細胞能夠分泌一種稱為穿孔素的蛋白質.穿孔素可將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導致這些靶細胞解體死亡.下列與這一免疫過程有關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是其免疫反應的唯-表現(xiàn)
B.靶細胞死亡后,侵入靶細胞的病毒也就死亡了
C.高爾基體在穿孔素分泌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D.穿孔素屬于抗體,是一種免疫活性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遺傳物質的發(fā)現(xiàn)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
A.格里菲思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B.艾弗里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采用了物質提純、鑒定與細菌體外培養(yǎng)等技術
C.艾弗里做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比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更具說服力
D.可在分別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噬菌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關于生命科學實驗的描述中,正確的是(  )
A.蛋白質的鑒定實驗需要加熱
B.用動物膀胱作材料能完成質壁分離實驗
C.以能否產生CO2來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橙黃色的色素帶距離濾液細線最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3.某農民在建立的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別在a、b、c、d、e點進行了農藥防治或生物防治(引入螃蟹),某種水稻害蟲種群密度變化情況如圖甲(經濟閾值是指害蟲種群密度影響農田經濟效益的最低值);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引入螃蟹后,實現(xiàn)了稻、蟹雙豐收,其生態(tài)系統(tǒng)模式圖如圖乙;圖丙為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局部的能量流動示意圖,其中字母代表相應的能量.請分析回答:

(1)圖甲中在a、b、c、d點進行了農藥防治,判斷理由是使用農藥后種群密度出現(xiàn)下降;由圖示可知此種害蟲防治效果越來越差,從進化角度分析這是農藥對抗藥性個體進行了選擇的結果.
(2)其中水稻害蟲和螃蟹在該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中的積極作用是加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設計圖乙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目的是合理調整能量流動的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通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食物鏈不會很長,原因是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是逐級減少的.
(3)圖丙中水稻呼吸作用散失的熱能可用B(填字母)表示.水稻同化的能量為A(或B+C)(用字母表示),B1+C1+D1代表的含義是水稻害蟲用于生長、發(fā)育和繁殖的能量.
(4)圖乙中螃蟹和害蟲的行為活動信息可被對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被捕食,這體現(xiàn)了信息具有調節(jié)生物的種間關系的作用,利于維持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4.下列有關生物學研究方法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用樣方法調查植物種群密度時,取樣的關鍵是隨機取樣
B.在電子顯微鏡下拍攝到葉綠體的結構照片屬于物理模型
C.在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度的實驗中,用浸泡法處理時要求溶液濃度較低.時間較長,沾蘸法則正好相反
D.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研究過程和摩爾根果蠅眼色遺傳的研究過程均用到了假說演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