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下圖為有機物組成的概念圖,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單糖A為葡萄糖,則①為蔗糖
B.若構成②的堿基有胸腺嘧啶,則單糖A為核糖
C.若③是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zhì),則③是糖原
D.若④是腺嘌呤脫氧核苷酸,則它可作為ATP的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
糖類的種類及其分布和功能:
種類 | 分子式 | 分布 | 生理功能 | ||
單 | 五碳糖 | 核糖 | C5H10O5 | 動植物細胞 | 五碳糖是構成核酸的重要物質(zhì) |
脫氧核糖 | C5H10O4 | ||||
六碳糖 | 葡萄糖 | C6H12O6 | 葡萄糖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zhì) | ||
二 | 蔗糖 | C12H22O11 | 植物細胞 | 水解產(chǎn)物中都有葡萄糖 | |
麥芽糖 | |||||
乳糖 | C12H22O11 | 動物細胞 | |||
多 | 淀粉 | (C6H10O5)n | 植物細胞 | 淀粉是植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zhì) | |
纖維素 | 纖維素是細胞壁的組成成分之一 | ||||
糖元 | 動物細胞 | 糖元是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zhì) |
A、若單糖A為葡萄糖,則其與葡萄糖組成的①是麥芽糖,A錯誤;
B、若構成②的堿基有胸腺嘧啶,則單糖A為脫氧核糖,B錯誤;
C、若③是動物細胞中的儲能物質(zhì),則③是糖原,C正確;
D、若④可作為ATP的組成部分,則其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D錯誤。
故選C。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SNP是基因組水平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引起的DNA序列多態(tài)性?蒲腥藛T利用SNP對擬南芥抗鹽突變體的抗鹽基因進行定位。
(1)SNP在擬南芥基因組中廣泛存在,在不同DNA分子及同一DNA分子的不同部位存在大量SNP位點,某些SNP在個體間差異穩(wěn)定,可作為DNA上特定位置的遺傳____。
(2)研究者用化學誘變劑處理野生型擬南芥,處理后的擬南芥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抗鹽:不抗鹽=1:3,據(jù)此判斷抗鹽為____性狀。
(3)為進一步得到除抗鹽基因突變外,其他基因均與野生型相同的抗鹽突變體(記為m),可采用下面的雜交育種方案。
步驟一:抗鹽突變體與野生型雜交;
步驟二:____:
步驟三:____;
步驟四:多次重復步驟一一步驟三。
(4)為確定抗鹽基因在Ⅱ號還是Ⅲ號染色體上,研究者用抗鹽突變體m與另一野生型植株B雜交,用分別位于兩對染色體上的SNP1和SNP2(見下圖)進行基因定位。
①將m和B進行雜交,得到的F1,植株自交。將F1植株所結種子播種于____的選擇培養(yǎng)基上培養(yǎng),得到F2抗鹽植株。
②分別檢測F2抗鹽植株個體的SNPI和SNP2,若全部個體的SNP1檢測結果為____,
SNP2檢測結果SNP2m和SNP2B的比例約為_____,則抗鹽基因在Ⅱ號染色體上,且與SNP1m不發(fā)生交叉互換。
(5)研究者通過上述方法確定抗鹽基因在某染色體上,為進一步精確定位基因位置,選擇該染色體上8個不同的SNP,得到與抗鹽基因發(fā)生交叉互換的概率,如下表。據(jù)表判斷,抗鹽基因位于____SNP位置附近,作出判斷所依據(jù)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6)結合本研究,請例舉SNP在醫(yī)學領域可能的應用前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糖類和蛋白質(zhì)都是生物體的重要化合物。圖一為糖類的概念圖,圖二是部分細胞結構和多種蛋白質(zhì)。請分析回答:
(1)據(jù)圖一,如果某種單糖A為果糖,則它與葡萄糖縮合失去1分子水后形成的物質(zhì)①是________。
(2)據(jù)圖一,如果多個某種單糖A經(jīng)縮合反應形成物質(zhì)③作為動物細胞中儲存能量的物質(zhì),則物質(zhì)③是________;如果縮合反應形成的物質(zhì)③作為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則合成③的場所是_______。
(3)據(jù)圖一,如果某種單糖A與磷酸和堿基結合形成物質(zhì)②,其中堿基是尿嘧啶,則形成的物質(zhì)②是________,它是構成________(中文名稱)的基本單位。
(4)據(jù)圖二,如果A蛋白參與細胞間的相互粘連,則在動物細胞工程中常用_______處理組織碎塊,使細胞分散開。B蛋白與物質(zhì)跨膜運輸有關,若轉運過程不消耗ATP,則轉運方式稱為________,試舉符合該運輸方式的一個例子:________。D蛋白和細胞骨架共同完成細胞內(nèi)的物質(zhì)運輸,細胞骨架的化學本質(zhì)是________。
(5)動物細胞膜中除了磷脂外,還含有少量的膽固醇,膽固醇除此作用外,還有____________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1)從微生物所能利用的氮源種類來看,一部分微生物是不需要利用氨基酸作為氮源的,它們能把_______________(列舉兩例)等簡單氮源用于合成所需要的一切氨基酸,因而可稱為“氨基酸自養(yǎng)型生物”。
(2)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可用于飲用水大腸桿菌數(shù)目的測定,根據(jù)培養(yǎng)基上黑色菌落的數(shù)目推測大腸桿菌的數(shù)量。但單位體積飲用水中大腸桿菌數(shù)量相對較少,若直接將一定體積的自來水接種到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后可能無法得到菌落或菌落數(shù)目太少,可通過“濾膜法”解決這個問題,其操作思路是:_____________。除上述方法外,稀釋涂布平板法和_________法是測定微生物數(shù)量更常用的兩種方法。
(3)在固定化細胞實驗中,明膠、瓊脂糖、海藻酸鈉等物質(zhì)能作為包埋細胞載體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細胞的固定化是在嚴格_______條件下進行的。
(4)為了探究一種新型堿性纖維素酶的去污效能,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了相關實驗,結果如下圖。
加酶洗衣粉中目前常用的四類酶制劑除纖維素酶外,還有___________(至少答兩類)。根據(jù)以上實驗結果,能否得出堿性纖維素酶對污布類型2的去污力最強,并說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生物遺傳信息傳遞與表達過程示意圖,數(shù)字表示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煙草花葉病毒遺傳信息傳遞的過程與上圖表示的過程是相同的
B.②、③過程中的堿基配對方式是相同的
C.參與①和②過程的酶相同
D.圖示③的生理過程完全可能發(fā)生在動物細胞有絲分裂間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遺傳學上把結合在同一條mRNA上的核糖體稱為多聚核糖體,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多聚核糖體合成蛋白質(zhì)的模板是核糖核苷酸
B.多聚核糖體使每條肽鏈的合成時間明顯縮短
C.多聚核糖體合成蛋白質(zhì)的過程中有水生成
D.多聚核糖體合成蛋白質(zhì)時,堿基互補配對方式與轉錄過程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近期,我國湖北及世界部分地區(qū)爆發(fā)了由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引發(fā)的肺炎,這種病毒傳染性極強,經(jīng)科學家對分離出的病毒進行研究,確定它的具體結構如下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019-nCOV與T2噬菌體一樣,遺傳物質(zhì)不穩(wěn)定,容易發(fā)生突變
B.刺突糖蛋白可能與宿主細胞特異性受體的識別和介導病毒進入細胞有關
C.研究發(fā)現(xiàn),2019-nCOV在體外環(huán)境中可存活5天,說明它的生命活動可以離開細胞
D.2019-nCOV與細胞膜上的特定位點結合進而入侵細胞,說明細胞膜有控制物質(zhì)進出的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抗原與抗體形成的復合物可激活血清中的C蛋白,從而形成C蛋白復合物。后者可在被抗體結合的細胞膜上形成親水性穿膜孔道,使細胞發(fā)生破裂。用綿羊紅細胞免疫小鼠后,小鼠脾臟中產(chǎn)生能分泌特異性抗體的漿細胞。將免疫小鼠的脾臟細胞、綿羊紅細胞、C蛋白混合后,觀察綿羊紅細胞裂解的相對量,用以評估產(chǎn)生抗體的漿細胞的功能。對此實驗原理及結論的分析,錯誤的是
A.綿羊紅細胞膜上有刺激小鼠產(chǎn)生抗體的抗原
B.小鼠體內(nèi)漿細胞的產(chǎn)生過程中有T細胞參與
C.C蛋白復合體參與了綿羊紅細胞的裂解過程
D.裂解的綿羊紅細胞數(shù)量與抗體的數(shù)量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表示機體內(nèi)生命活動調(diào)節(jié)的途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 該圖示可以說明神經(jīng)系統(tǒng)可調(diào)控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的活動
B. 感受器→①→下丘腦→⑦→內(nèi)分泌腺構成一個完整的反射弧
C. ①過程既有電信號的傳導又可能有化學信號的傳遞
D. 如果內(nèi)分泌腺為胰島,則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