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在利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若測得的g值偏大,則可能是因為 ( 。
A.單擺振動的振幅較小
B.計算擺長時,只考慮了擺線長,忽略了小球半徑
C.測量周期時,把n次全振動誤記為(n-1)次全振動,致使周期偏大
D.測量周期時,把n次全振動誤記為(n+1)次全振動,致使周期偏小

分析 根據(jù)單擺的周期公式推導出重力加速度的表達式,再分析g值偏大可能的原因.

解答 解:由單擺周期公式:T=2π$\sqrt{\frac{L}{g}}$,解得:g=$\frac{4{π}^{2}L}{{T}^{2}}$;
A、從上面的表達式可得,重力加速度單擺的振幅無關(guān),故A錯誤;
B、計算擺長時,只考慮了擺線長,忽略了小球半徑,單擺擺長L偏小,所測g偏小,故B錯誤;
C、單擺振動n次的時間t,單擺的周期T=$\frac{t}{n}$,若誤記做n-1次,所測單擺周期T偏大,所測g偏小,故C錯誤;
D、單擺振動n次的時間t,單擺的周期T=$\frac{t}{n}$,若誤記做n+1次,所測單擺周期T偏小,所測g偏大,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考查了實物誤差分析,知道實驗原理,應用單擺周期公式即可正確解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在電場中有一點P,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若放在P點的電荷的電荷量減半,則P點的場強減半
B.若P點沒有試探電荷,則P點場強為零
C.P點的場強越大,則同一電荷在P點受到的電場力越大
D.P點的場強方向為就是放在該點的負電荷受電場力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7.恒力F沿水平方向?qū)⑽矬wM在水平面上向前推移S,做功為W1,用等大的力將物體2M沿斜面向上推移S,做功W2.比較兩者大小關(guān)系有W1=W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4.把帶電荷量q=2×10-8C的正點電荷,從無限遠處移到電場中A點,要克服電場力做功為8×10-6J.則A點的電勢為40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一個人穩(wěn)站在商店的自動扶梯的水平踏板上,隨扶梯向上加速運動,如圖所示,則( 。 
A.人對踏板的壓力大小等于人受到的重力大小
B.人只受到重力、摩擦力和踏板的支持力作用
C.人受到的力的合力對人所做的功等于動能的增加量
D.踏板對人做的功等于人的機械能的增加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1.如圖(a)所示,小車放在斜面上,車前端栓有不可伸長的細線,跨過固定在斜面邊緣的小滑輪與重物相連,小車后面與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相連.起初小車停在靠近打點計時器的位置,重物到地面的距離小于小車到滑輪的距離.啟動打點計時器,釋放重物,小車在重物的牽引下,由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上運動,重物落地后,小車會繼續(xù)向上運動一段距離.打點計時器使用的交流電頻率為50Hz.圖(b)中a、b、c是小車運動紙帶上的三段,紙帶運動方向如箭頭所示:
(1)根據(jù)所提供紙帶上的數(shù)據(jù),計算打c段紙帶時小車的加速度大小為5.0m/s2.(結(jié)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2)打a段紙帶時,小車的加速度是2.5m/s2.請根據(jù)加速度的情況,判斷小車運動的最大速度可能出現(xiàn)在b段紙帶中的D4D5區(qū)間內(nèi).
(3)如果取重力加速度10m/s2,由紙帶數(shù)據(jù)可推算出重物與小車的質(zhì)量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歷史上首先正確認識力和運動的關(guān)系,推翻“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物理學家是( 。
A.牛頓B.基爾霍夫C.亞里士多德D.伽利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5.如圖所示,質(zhì)量m=0.1kg的小球在細繩的拉力作用下在豎直面內(nèi)做半徑為r=0.2m的圓周運動,已知小球在最高點的速率為v1=2m/s,g取10m/s2,試求:小球在最高點時的細繩的拉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6.一個質(zhì)量m=0.01kg、長l=0.5m、寬d=0.1m、電阻R=0.1Ω的矩形線圈,從h1=5m高處由靜止開始自由下落,進入一個勻強磁場,如圖所示.線圈下邊剛進入磁場時,由于磁場力作用,線圈正好作勻速運動,求:
(1)磁場的磁感應強度B
(2)如果線圈下邊通過磁場所經(jīng)歷的時間△t=0.15s,求磁場區(qū)域的高度h2
(3)線圈上邊剛出磁場時的速度為2m/s,則整個過程線圈中產(chǎn)生的焦耳熱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