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學校物理興趣小組利用光控實驗板進行了“探究自由落體的下落高度與速度之間的關系”的實驗,如圖甲所示.同學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Excel軟件工作簿中,利用Excel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如圖乙所示,小組進行探究,得出結論.

在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中,小組同學先得出了vB-h(huán)圖象,繼而又得出v-h(huán)圖象,如圖丙、丁所示:

請根據(jù)圖象回答下列問題:
(1)小明同學在得出vB-h(huán)圖象后,為什么還要作出v-h(huán)圖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小球下落過程機械能守恒,根據(jù)實驗操作及數(shù)據(jù)處理,求出圖丁圖象的斜率為k,則重力加速度g=________.
(1)先作出的vB-h(huán)圖象,不是一條直線,根據(jù)形狀無法判斷vB、h關系,進而考慮v-h(huán)圖象,從而找出v、h之間的線性關系 (2)
由v=2gh可知v-h(huán)圖象k=2g,重力加速度g=.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測定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時,采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圖中長木板水平固定.
(1)實驗過程中,電火花計時器應接在       (選填“直流”或“交流”)電源上.調整定滑輪高度,使                     
(2)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測得木塊的質量為M,砝碼盤和砝碼的總質量為m,木塊的加速度為a,則木塊與長木板間動摩擦因數(shù)μ=             
(3)如圖為木塊在水平木板上帶動紙帶運動打出的一條紙帶的一部分,0、1、2、3、4、5、6為計數(shù)點,相鄰兩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打點未畫出.從紙帶上測出x1=3.20cm,x2=4.52cm,x5=8.42cm,x6=9.70cm.則木塊加速度大小a=              m/s2(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8分)某實驗小組在利用單擺測定當?shù)刂亓铀俣鹊膶嶒炛校河糜螛丝ǔ邷y定擺球的直徑,測量結果如圖所示,則該擺球的直徑為_______ cm.
         
某同學先測得擺線長為89.2 cm,,然后用秒表記錄了單擺振動30次全振動所用的時間如圖甲中秒表所示,則:該單擺的擺長為__________cm,秒表所示讀數(shù)為______s。
為了提高實驗精度,在實驗中可改變幾次擺長l,測出相應的周期T,從而得出一組對應的l與T的數(shù)值,再以l為橫坐標T2為縱坐標,將所得數(shù)據(jù)連成直線如圖乙所示,則測得的重力加速度g=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一組同學利用圖示的裝置研究“質量一定時,加速度與力的關系”。

(1) 實驗中,認為小車受到的拉力F等于沙桶及其中沙的總重力,通過分析紙帶得到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的大小。正確使用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打出的某一條紙帶如下圖, A、B、C、D、E、F是6個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還有四個點未標出。利用圖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可求出小車的加速度a =______m/s2,B點的速度vB=______m/s。

(2)該組同學利用圖示裝置,測得多組小車所受拉力F和加速度a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
①根據(jù)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上右圖中作出a~F圖象;
②由圖象可知,小車與長木板之間的最大靜摩擦力大小為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用單擺測定重力加速度”的實驗中,用刻度尺量懸點到小球的距離為96.60 cm,用卡尺量得小球直徑是5.260 cm,測量周期有3次,每次是在擺球通過最低點時,按下秒表開始計時,同時將此次通過最低點作為第一次,接著一直數(shù)到計時終止,結果如下表
 
1
2
3
數(shù)的次數(shù)
61
81
71
時間/s
60.40
79.80
70.60
這個單擺振動周期的測定值是________s,當?shù)刂亓铀俣鹊闹凳莀_______m/s2,(取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中:
(1)對于本實驗,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______
A.砂和桶的總質量要遠大于小車的總質量
B.每次改變小車質量后,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C.實驗中也可不測加速度的具體數(shù)值,只要測出不同情況下加速度的比值就行了
D.若要驗證“加速度與力的平方成正比”這一猜想,在作圖線時最好以F2為橫坐標
(2)某同學在接通電源進行實驗之前,將實驗器材組裝如圖所示,下列對此同學操作的判斷正確的是______

A.打點計時器不應固定在長木板的最右端,而應固定在靠近定滑輪的那端
B.打點計時器不應使用干電池,而應使用交流電源
C.不應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而應在右端墊起合適的高度,平衡摩擦力
D.小車初始位置不應離打點計時器太遠,而應靠近打點計時器放置
(3)改正實驗裝置后,該同學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在實驗中保持拉力不變,得到了小車加速度隨質量變化的一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
加速度
a/ m·s-2
小車與砝碼總質量
m/kg
小車與砝碼總質量的倒數(shù)
m-1 /kg-1
1
0.32
0.20
5.0
2
0.25
0.25
4.0
3
0.21
0.30
3.3
4
0.18
0.35
2.9
5
0.16
0.40
2.5
請你在方格紙中建立合適坐標并畫出能直觀反映出加速度與質量關系的圖線。
(4)從圖線可得出拉力大小為           (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5)保持小車質量不變,改變砂和砂桶質量,某同學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作出了加速度a隨合力F的變化圖線如圖所示。此圖中直線發(fā)生明顯彎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下圖中游標卡尺讀數(shù)為            mm,螺旋測微器讀數(shù)為            mm.

(2)某實驗小組為探究加速度與力之間的關系設計了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用鉤碼所受重力作為小車所受的拉力,用DIS(數(shù)字化信息系統(tǒng))測小車的加速度.通過改變鉤碼的數(shù)量,多次重復測量,可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關系圖象.他們在軌道水平和傾斜的兩種情況下分別做了實驗,得到了兩條a-F圖線,如圖(b)所示.

①圖線        是在軌道水平的情況下得到的(選填“I”或“II”)
②小車和位移傳感器發(fā)射部分的總質量為    kg,小車在水平軌道上運動時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     N.
(3)某同學用小車做“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實驗時,從打下的若干紙帶中選出了如圖所示的一條(每兩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來),如圖所示,紙帶上的數(shù)字為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距離.打點計時器的電源頻率為50Hz.

該小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加速度a=        m/s2,與紙帶上D點相對應的瞬時速度v=      m/s(答案均要求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1)如下圖,游標卡尺的讀數(shù)是_______mm;螺旋測微器的讀數(shù)是_______mm。

(2)如圖是示波管的原理圖,它由電子槍、偏轉電極(XX'和YY')、熒光屏組成,管內抽成真空。給電子槍通電后,如果在偏轉電極XX'和YY'上都沒有加電壓,電子束將打在熒光屏的中心O點,在那里產(chǎn)生一個亮斑。

要想讓亮斑移到熒光屏的正上方,需在偏轉電極__________(選填“”或“”)上加電壓,且__________板電勢高(選填“X”、“X'”、“Y”或“Y'”)。
要想在熒光屏上出現(xiàn)一條沿水平方向展開的正弦曲線,需在偏轉電極__________(選填“XX'”或“YY'”)上加掃描電壓、在偏轉電極__________(選填“XX'”或“YY'”)上加按照正弦規(guī)律變化的電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實驗題

(7分)為了探究動能定理,一位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先固定并調整斜槽,讓末端O點的切線水平,再將一木板豎直放置并固定,木板到斜槽末端O的距離為s,使小球從斜槽上某一標記點由靜止釋放,若小球到達斜槽底端時下落的高度為H、小球從O點做平拋運動擊中木板時下落的高度為y。

(1)假定斜槽光滑,小球由靜止滑下到擊中木板的過程中,滿足動能定理的關系式為:__________。
(2)若斜槽傾角為θ,小球與斜槽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只考慮滑動摩擦力,且小球與水平槽之間的摩擦不計),小球由靜止滑下到擊中木板的過程中,滿足動能定理的關系式是:___________。
(3)改變小球在斜槽上的釋放位置,進行多次測量,能得到多組關于H和y的數(shù)據(jù),若以H為橫坐標,從(1)、(2)中的關系式可知以________為縱坐標,通過描點作圖,能得到一條傾斜的直線。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