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高中物理 > 題目詳情
14.光在科學技術、生產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列選項說法正確的是( 。
A.觀看“3D電影”所戴的眼鏡鏡片為偏振片
B.光學鏡頭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現(xiàn)象
C.樹葉上的小水珠看起來特別亮,這是光的干涉現(xiàn)象
D.太陽光下的肥皂泡呈現(xiàn)出彩色條紋,這是光的衍射現(xiàn)象

分析 立體電影是利用光的偏振設計的;鏡頭上的增透膜是利用光的薄膜干涉;太陽光下的肥皂泡呈現(xiàn)出彩色條紋也是薄膜干涉現(xiàn)象.

解答 解:A、“3D電影”是立體電影,是光的偏振設計的,故需要佩戴眼鏡鏡片,故A正確;
B、鏡頭上的增透膜,是運用振動情況相反,相互減弱,從而減少光的反射,是光的薄膜干涉現(xiàn)象,故B錯誤;
C、樹葉上的小水珠看起來特別亮,這是光的全反射現(xiàn)象,故C錯誤;
D、太陽光下的肥皂泡呈現(xiàn)出彩色條紋,這是光的薄膜干涉現(xiàn)象,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了光的偏轉、全反射、光的干涉等,關鍵是熟悉各種現(xiàn)象,基礎題目.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4.一個阻值為2Ω的線圈在勻強磁場中轉動,產生的交變電動勢為e=10 $\sqrt{2}$sin 20πt V,當該線圈與一阻值為8Ω的電阻組成閉合回路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t=0時,線圈平面位于中性面
B.t=0時,穿過線圈的磁通量最大
C.電阻的熱功率為16 W
D.用電壓表測路端電壓時讀數為11.3 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一段鐵路轉彎處,內外軌道高度差為h,彎道半徑為r,軌距l(xiāng),求這段彎道的設計速度v0是多大?并討論當火車速度大于或小于V0時內外軌的側壓力(重力加速度為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如圖所示,兩個相切的圓表示一個靜止的原子核發(fā)生某種衰變后,釋放出來的粒子和反沖核在磁場中運動的軌跡,可以判斷原子核發(fā)生β衰變(填“α”或“β”),反沖核的運動軌跡是小圓(填“大圓”或“小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9.把豎直向下的18N的力分解成兩個力,使其中一個分力在水平方向上并等于24N,則另一個分力的大小是30N.方向是與合力成53°斜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麗水某學校一興趣小組利用銅芯電纜線和靈敏電流計做搖繩發(fā)電的探究實驗.如圖所示,他們將電纜線和靈敏電流計連成閉合回路,在操場上由兩位同學分別站在地面上的東西方向,象跳繩一樣手搖導線,其他同學觀察靈敏電流計的指針變化.搖動繩子時有下列現(xiàn)象,你認為符合實際的是(  )
A.觀察到靈敏電流計指針在“0”刻度的一側擺動
B.觀察到靈敏電流計指針在“0”刻度線左右擺動
C.若降低搖繩頻率,觀察到靈敏電流計指針擺動角度增大
D.若斷開靈敏電流計,繩子兩端沒有感應電動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6.如圖所示,在“用雙縫干涉測光的波長”實驗中,光具座上放置的光學元件依次為①光源  ②紅色濾光片  ③單縫  ④雙縫  ⑤遮光筒  ⑥光屏.

(1)實驗中,為了增加相鄰亮紋(暗紋)間的距離,可采取的方法增大L,或λ變大,或減小d.
(2)若去掉 ②紅色濾光片,而是在雙縫前把一條縫用紅色濾光片擋住,而另一條縫用藍色濾光片擋住,則能否在屏上觀察到干涉條紋不能(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2015年4月24日“哈勃空間望遠鏡”在太空服役滿25周年.已知“哈勃空間望遠鏡”質量為m,軌道距地面高度為h,地球半徑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為g.“哈勃空間望遠鏡”運行的過程可視作勻速圓周運動,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哈勃空間望遠鏡運行的高度越高,運動速度越大
B.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運行時周期為T=$\frac{2π(R+h)}{R}$$\sqrt{\frac{R+h}{g}}$
C.哈勃空間望遠鏡在運行軌道上的向心加速度為a=($\frac{R+h}{R}$)2g
D.由于地球質量未知,無法計算出哈勃空間望遠鏡與地球間的萬有引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如圖所示,一水平傳送裝置A、B兩端相距2m,傳送帶以2m/s 的速度做勻速運動,已知某工件與傳送帶的動摩擦因數為0.4,把工件輕輕放在A端(初速為零),求:
(1)工件從A端運動到B端所需的時間
(2)傳送帶的速度至少為多大時,可使工件從A端運動到B端所需時間最短.(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