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句子都處在一個語法結構之中,每個詞語都充當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過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詞語的詞義。比如“人懷異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連詞“以”之后,名詞“新政”之前,顯然不可能是形容詞,而只能是動詞,結合上下文,譯成“阻止”,字通句順。再如“宣子有環(huán),其一在鄭,宣子謁諸鄭伯”中的“謁”字的理解,“謁諸鄭伯”中的“諸 ”是兼詞,相當于“之于”。“宣子”是主語,而謂語只能是動詞“謁”,“謁”的賓語不是“鄭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內容即上文的“環(huán)”。通過這樣分析就可確定“謁”的意項為“請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是讀懂文言語段的前提!俺R妼嵲~”明確了考查范圍,“在文中的含義”則強調了理解的方法,即必須聯(lián)系上下文做一個周密考慮,而不能斷章取義地解釋,片面孤立地看待。如何周密考慮呢?方法很多,現(xiàn)簡述一二。
《寡人之于國也》是記孟子答梁惠王問所講的幾段話,主要內容是闡明王道政治的。先針對梁惠王的疑問,用比喻說明兇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論證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歸順。孟子托言古制,提出“五畝之宅”、“百畝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實際上是無法實現(xiàn)的,但主張減輕勞役、發(fā)展生產(chǎn)、興辦教育、利民保民,還是反映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積極思想。行文自然流暢,說理透辟,比喻鮮明,又善用排比、對偶,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和節(jié)奏感。本文論述“保民而王”的觀點非常透徹。首段先寫梁惠王質疑,為答問作準備。第二段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釋疑,使惠王明白小恩小惠“無望民之多于鄰國”。第三、四段正面論述行“仁政”的措施和好處。末段巧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批駁人死罪歲,自然得出“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的結論。全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論證嚴密,說服力強,使惠王折服,充分顯示了孟子的論辯才能。
《勸學》節(jié)選自《荀子·勸學》!盾髯印饭捕,收文章32篇,《勸學》是第一篇。原文分兩部分,分別闡明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這里節(jié)選的三段,在原文的第一部分中。文章以許多生動的比喻闡述了學習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發(fā)展才能方面的重要性,指出人生來并沒有什么不同,人的知識、才能、品德主要依賴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后天的學習和教育,所以,任何人都應該有步驟地不間斷地堅持努力學習。荀子強調教育的功能,學習的重要,是有積極意義的。在這篇文章里,說理是通過大量形象生動的比喻來進行的,這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達得具體生動,明白易懂,從而使文章更具有說服力。如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論證學習的作用時,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來說明學習的作用,然后以四個同類事物: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設喻,來說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從同一個角度,反復加以說明。這樣寫既強調了作者的觀點,同時,由于每個比喻的具體內容各異,又使讀者不覺得繁復,留下了比較新鮮、深刻的印象。再如第三段中作者論述學習貴在不舍時,也是接連以騏驥、駑馬、朽木、金石這樣兩組四個比喻來說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這四個比喻兩兩成組,在內部條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與“不舍”之別,條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結果。比喻再加正反兩面的對比,作者雖然沒有專門去說理,道理卻已經(jīng)鮮明突出地擺在讀者面前了。文章通篇都有比喻,但運用的方式靈活多變,有時單用,有時連用;有時先說理,再設喻;有時先設喻而寓理于其中;有時連用幾個同類的比喻;有時又正反比較,搭配出現(xiàn),如此種種,不一而足。在作者巧妙的運用之下,文章顯得錯落有致,富于啟發(fā)性,使讀者沒有板滯的感覺。
《過秦論》選自《新書》,是古文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大約寫于漢文帝元年(前179),作者賈誼時年僅21歲。本文通過對秦由盛至衰,由興到亡的歷史總結,論述了它所犯的過失,揭示了導致其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于治國應施仁政的主張,并諷勸當時的統(tǒng)治者必須以秦為鑒戒,施行仁義,以求長治久安。本文是一篇議論文,但敘事卻多于議論,議論又多寓于敘事之中。文章以敘事作為議論的依據(jù),故根據(jù)充足,議論就更有理有力;而敘事又因議論的闡發(fā),使其思想內容得以深化和升華。這樣敘議結合,富于雄辯,文章有很強的說服力。同時,作者使用辭賦的藝術手段,鋪張、夸飾、排比、對偶,滿篇皆是,使得文勢充暢,波瀾層迭,議論風發(fā),汪洋恣肆,主題突兀,不僅能夠以理服人,而且能夠以情感人。再加之全篇對比到底,縱比、橫比、連比、間比等多種對比方法相交織在一起,使得文章結構奇特宏偉,氣勢雄闊磅礴,論述酣暢淋漓。
《師說》選自《昌黎先生集》,是韓愈的一篇著名短論。作者針對兩漢以來儒家經(jīng)師嚴守師法,故步自封,和魏晉以來士大夫中的“非師無學”、“恥學于師”,以及當時社會上不重視求師學習的惡劣風氣,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時寫了此文。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談到此事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表n愈的《師說》,曾被譽為膽識兼?zhèn),富有?chuàng)造精神的作品。他關于教師的職能的提法,就有精辟獨到之處,以前從未有人提得這么明確;他主張以道為擇師的唯一標準和能者為師的觀點,更突破了封建觀念,針砭了當時以門第相尚,不重真才實學的流弊;關于“人非生而知之”,有惑或從師的論斷,也是符合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值得肯定。至于教師職能這個命題,雖有借鑒的意義,但必須揚棄韓愈所指的具體內容,而賦予新的意義。本文在寫作上也是非常成功的。整篇文章從立論、論證到結論,環(huán)環(huán)相套,緊扣中心,布局謀篇,頗具匠心。在論證的過程中,又有的放矢,有破有立,有褒有貶,有虛有實,有綜合有分析,理論聯(lián)系實際,極有說服力。對比手法和排偶句式的大量運用,正反兩面的反復論證,也使得文章的主題更為鮮明突出,氣勢更為順暢壯盛,不僅感情充溢,而且增強了論辯的邏輯力量。
4.鑒賞評價 D
(1)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2)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3.分析綜合 C
(1)篩選文中的信息;(2)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
2.理解 B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2)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常見文言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3)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此類活用。
(4)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
1.識記 A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請以“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作為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21.在下面句子的橫線處另選兩個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補寫兩個句子,做到內容連貫,句式一致。(4分)
是中國人,就有權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讓他領略“一覽眾山小”的豪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澤東需要一座井岡山,讓他胸有“凌云志”,奪取建立新中國的勝利。
20.下面是《我的空中樓閣》中的一段景物描寫。請從表達效果的角度予以點評。要求:語言表達準確、簡明、連貫。(4分)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
點評: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