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是學習化學的重要方式,下列有關(guān)推理不正確的是( 。
A、稀鹽酸和稀硫酸都是酸,故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碳的氧化物,故它們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
C、碳和氫氣都具有可燃性,故都可以用作燃料
D、中和反應(yīng)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yīng)不一定是中和反應(yīng)
考點:酸的化學性質(zhì),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一氧化碳的化學性質(zhì),中和反應(yīng)及其應(yīng)用,碳的化學性質(zhì),氫氣的化學性質(zhì)與燃燒實驗
專題:碳單質(zhì)與含碳化合物的性質(zhì)與用途,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顯酸性的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
B、分子不同,化學性質(zhì)不同;
C、具有可燃性的物質(zhì)可以用作燃料;
D、生成鹽和水的反應(yīng)不一定屬于中和反應(yīng).
解答:解:A、稀鹽酸和稀硫酸都是酸,故都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該選項說法正確;
B、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雖然都是碳的氧化物,但是它們的化學性質(zhì)不同,例如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無毒,該選項說法不正確;
C、碳和氫氣都具有可燃性,故都可以用作燃料,該選項說法正確;
D、中和反應(yīng)生成鹽和水,但生成鹽和水的反應(yīng)不一定是中和反應(yīng),例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yīng)生成鹽和水,但不屬于中和反應(yīng),該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B.
點評:酸溶液都能夠使石蕊試液變紅色,有些物質(zhì)雖然不屬于酸,也能夠使石蕊試液變紅色,例如氯化銨屬于鹽,水溶液顯酸性,能使石蕊試液變紅色,要注意理解.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物質(zhì)的用途與性質(zhì)密切關(guān)聯(lián),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因為鋁的化學性質(zhì)穩(wěn)定,所以“銀粉漆”(鋁粉)可涂在鐵欄桿上防銹
B、因為氫氧化鈉固體易潮濕,所以可用作某些氣體的干燥劑
C、因為甲醛能使蛋白質(zhì)變性,所以甲醛水溶液可用于浸泡動物標本
D、因為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不活波,所以可用于食品包裝袋內(nèi)防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現(xiàn)取1.6g某有機物在足量的O2中完全燃燒,生成4.4gCO2和3.6gH2O.對該有機物組成有下列推斷:( 。
A、一定含C、H 元素
B、一定含有C、H、O元素
C、一定不含C、O元素
D、可能含有O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分類是化學研究常用的方法.下列對物質(zhì)分類正確的是(  )
A、空氣和冰水混合物都屬于混合物
B、氧氣和臭氧都屬于單質(zhì)
C、碳酸鈣和甲烷都屬于有機物
D、火堿和純堿都屬于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實驗過程中要注意安全,下列實驗操作中安全的是(  )
A、將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
B、稀釋濃硫酸時,將濃硫酸慢慢注入盛水的量筒內(nèi)
C、點燃一氧化碳前先檢驗其純度
D、用燃著的酒精燈點燃另一盞酒精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H2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不斷加入NaOH溶液,下列圖象橫坐標表示加入NaOH溶液的質(zhì)量,縱坐標表示反應(yīng)的有關(guān)變化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一定量的硫酸溶液中,分別加入足量的水、金屬鋅、氫氧化鈉溶液、氧化銅,下列圖示正確的是( 。
A、
加足量水
B、
加足量鋅
C、加足量NaOH溶液
D、加足量氧化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分子的相關(guān)知識解釋下列生活中的現(xiàn)象,其中錯誤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說明分子在不停運動
B、分子由原子構(gòu)成,說明分子比原子大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體積小于40mL,說明分子間有間隙
D、濕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說明分子的運動速率隨溫度升高而加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體中鐵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是血紅蛋白的成分,能幫助氧氣的運輸.如果體內(nèi)缺鐵會引起貧血.如圖是某品牌補鐵劑的藥品標簽.請回答:
(1)富馬酸亞鐵顆粒中的鐵屬于
 
元素(填“常量”或“微量”);
(2)富馬酸亞鐵由
 
種元素組成,其中C、H元素的質(zhì)量比為
 

(3)已知富馬酸亞鐵(C4H2FeO4)中鐵元素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33%,若每次服用1包該補鐵劑,則攝入鐵元素的質(zhì)量為
 
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