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網 > 初中化學 > 題目詳情
某化學興趣小組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了一瓶標簽受到腐蝕(如右圖所示)的溶液,他們對此產生了興趣.
【提出問題】這瓶溶液究竟是什么?
經過詢問實驗老師平時的藥品保管得知,這瓶無色溶液應該是碳酸鈉、碳酸氫鈉、氯化鈉、硫酸鈉、硝酸鈉中的某一種.為了確定該藥品,他們首先進行了理論分析:
(1)小明根據標簽上的組成元素認為一定不可能是
 

(2)小英提出,碳酸氫鈉、硝酸鈉也不可能,他們設計了如下實驗.
【設計實驗】
實驗操作實驗現(xiàn)象
取少量樣品于試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靜置一段時間,傾去上層清液,向沉淀中繼續(xù)滴加稀鹽酸先出現(xiàn)白色沉淀,后產生大量氣泡
【實驗結論】
(3)該瓶無色溶液是
 
.生成白色沉淀過程的化學方程式是
 
;產生大量氣泡的化學方程式是
 

【實驗反思】
(4)小強認為上述設計實驗還可簡化,仍能達到目的.小強的實驗操作是
 
.如果產生大量氣泡,則是
 
;如果沒有明顯現(xiàn)象則是硫酸鈉溶液.
考點:缺失標簽的藥品成分的探究,鹽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科學探究
分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殘缺的標簽中鈉元素的右下角有數(shù)字2,且含有氧元素,故不可能是氯化鈉、碳酸氫鈉和硝酸鈉,碳酸鈉能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碳酸鋇沉淀能和鹽酸反應產生氣體,測定溶液的pH能確定物質的類別.
解答:解:(1)氯化鈉中不含有氧元素,故不可能是氯化鈉,故填:NaCl;
(3)根據實驗的現(xiàn)象,加入氯化鋇產生了沉淀,產生的沉淀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故該物質是碳酸鈉,氯化鋇能與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故填:Na2CO3,BaCl2+Na2CO3═BaCO3↓+2NaCl;BaCO3+HCl=BaCl2+H2O+CO2
(4)碳酸鈉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氣體,而硫酸鈉不與鹽酸反應,故可以使用鹽酸,與樣品混合,觀察有無氣體產生來確定物質的成分,故填:取少量無色溶液樣品于試管中,慢慢滴加稀鹽酸;如果產生大量氣泡,則是碳酸鈉溶液.
故答案為:(1)NaCl;
(3)Na2CO3;BaCl2+Na2CO3═BaCO3↓+2NaCl;BaCO3+HCl=BaCl2+H2O+CO2
(4)取少量無色溶液樣品于試管中,慢慢滴加稀鹽酸;碳酸鈉溶液
點評:本題考查了物質的成分的推斷,完成此題,可以依據物質的性質結合題干提供的信息進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有關水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用明礬溶液可以區(qū)分硬水和軟水
B、電解是一種凈化水的方法
C、水汽化時分子間隔發(fā)生了變化
D、電解水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根據圖1所示裝置回答有關問題.
(1)實驗室通常利用圖1中
 
裝置的組合制取二氧化碳(選填字母),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①為了得到純凈、干燥的二氧化碳氣體,除雜裝置(如圖2所示)的導管按氣流方向連接順序是
 
(選填字母).
A.a→b→c→d    B.b→a→c→d
C.c→d→a→bD.d→c→b→a
②常用澄清石灰水檢驗二氧化碳的存在,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若二氧化碳過量,二氧化碳又會與碳酸鈣、水反應生成易溶于水的碳酸氫鈣[Ca(HCO32],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實驗室用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發(fā)生裝置如圖3所示.
①打開止水夾,若發(fā)現(xiàn)稀鹽酸未能與有孔塑料板上的石灰石接觸,但此時已無稀鹽酸可加,則下列溶液中,最適宜從長頸漏斗中添加的是
 
(選填字母).
A.氫氧化鈉溶液    B.碳酸鈉溶液
C.硫酸鈉溶液    D.澄清石灰水
②和你在(1)中所選擇的二氧化碳的發(fā)生裝置相比,該裝置的優(yōu)點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黃銅是銅和鋅的合金.向一定質量的黃銅樣品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產生0.2g氫氣.
(1)計算所用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
(2)除了可求出稀硫酸的溶質質量分數(shù)外,下列化學量中,你還能求出的化學量有
 
(填序號).
①合金中鋅的質量     ②合金中銅的質量分數(shù)    ③合金中鋅的質量分數(shù)
④生成硫酸鋅的質量   ⑤硫酸溶液的體積        ⑥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探究物質溶解時溶液溫度的變化.
物質在溶解擴散的過程中,與溶劑的分子發(fā)生作用,通常都伴隨著能量的變化.那么我們是否能直觀地觀察其中的能量變化呢?讓我們來進行下面的實驗探究.
【提出問題】當學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以后,同學們議論開了:物質在溶解時,溶液的溫度是否會發(fā)生變化?不同的物質溶解在水中時,溶液溫度的變化情況是否一樣?
【建立假設】甲組同學認為物質溶于水時溶液溫度不會變化,而乙組同學認為溶液的溫度會發(fā)生變化,于是他們進行了以下實驗探究.
【實驗探究】方案一:(1)取三只燒杯,分別加入50ml水,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2)分別取一藥匙氯化鈉、硝酸銨、氫氧化鈉加入上述三只燒杯中,用玻璃棒攪拌至固體完全溶解,測量溶液的溫度.
(3)記錄溶解前后液體溫度的變化,填入下表中.
溶質         溫度 溶解前水的溫度/℃ 溶解后溶液的溫度/℃ 溫度的變化/℃
氯化鈉 19 19.5  
硝酸銨 19 8  
氫氧化鈉 19 31  
(4)把實驗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內.
【討論與分析】我們能否盡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用品探究物質溶解時吸熱和放熱現(xiàn)象?
方案二:用品:玻璃杯、小木片、蠟燭、火柴、氫氧化鈉、硝酸銨化肥、水
設計實驗:(完成實驗探究中的表格)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解釋與結論
探究氫氧化鈉溶于水后溶液的溫度變化 點燃蠟燭,杯底部用石蠟油粘上小木片,蠟油凝固后向玻璃杯中放入50ml水,加入2藥匙氫氧化鈉固體    
探究硝酸銨溶于水后溫度變化  
 
   
【解釋與結論】氯化鈉溶解時,溶液的溫度
 
;硝酸銨溶解時,溶液的溫度
 
,試從微觀角度分析原因
 
;氫氧化鈉溶解時,溫度
 
.所以,物質溶于水形成溶液的過程中,通常伴隨著能量變化.【反思與評價】比較兩個探究實驗方案,試著說出它們的優(yōu)點或不足之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被蚊蟲叮咬過的感覺是又痛又癢.同學們從化學課上知道:蚊蟲叮咬時能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刺激皮膚.課外興趣小組同學決定對蟻酸進行探究.
【提出問題】蟻酸的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性質?
【查閱資料】蟻酸是一種有機酸,化學名稱叫做甲酸,化學式為HCOOH;蟻酸在一定條件下會分解生成兩種氧化物.
【實驗探究一】探究蟻酸的酸性.
(1)向盛有蟻酸溶液的試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到溶液顏色變成
 
色,說明蟻酸溶液顯酸性;
(2)將鋅粒放入盛有蟻酸溶液的試管中,有氣泡產生,該氣體是
 
(填化學式).
【實驗探究二】探究蟻酸分解的兩種產物.
(1)李芳同學推測出生成物中含有水,依據的原理是
 
;
(2)另一種生成物是氣體,小麗提出兩種猜想:
猜想①:該氣體是CO2
猜想②:該氣體是
 

【設計實驗】
(1)先檢驗生成物水.將分解產生的氣體通過裝有
 
 

(2)再檢驗另一種氣體.將分解產生的氣體再通過如圖裝置(鐵架臺已略去),觀察現(xiàn)象.實驗時裝置A中無明顯變化,裝置C變渾濁,則
 
(填“猜想①”或“猜想②”)不成立.
【討論交流】經分析該裝置還有一缺陷,你的改進措施是
 

【拓展延伸】當你被蚊蟲叮咬后,在叮咬處涂抹下列物質中的
 
,不能減輕痛癢.
A.氨水          B.肥皂水            C.食醋        D.純堿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2014年3月21日,繼電、水實行階梯計費后,國家發(fā)改委印發(fā)《關于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的指導意見》,部署建立健全居民生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建立階梯氣價的目的是
 
,針對我國能源與資源短缺這一國情,請從其他角度提出可行性的建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A-G和X、Y均為中學化學常見物質,如圖所示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部分反應的生成物已省略).已知:①常溫下,A、B、C均為無色無味的氣體,且C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②D俗稱燒堿,F(xiàn)難溶于水,G是胃液的主要成分.
請回答下列問題:
(1)若B屬于有機物,其化學式可能為
 
(任寫一種);若B不屬于有機物,其化學式可能為
 
(任寫一種).
(2)若反應④表示為E+X=2Y+F↓,則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填序號).
A.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B.Y中一定含有鈉元素
C.X一定是熟石灰          D.X中陰離子化合價是-1價
(3)反應③不適宜在實驗室制取C氣體,其原因是
 

(4)寫出反應⑤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有關物質的轉化關系如圖所示,其中A為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有機化合物,在通常情況下,X、Y為兩種氣態(tài)單質,Z為固態(tài)單質,B、C、D為三種常溫下狀態(tài)各不相同的氧化物(個別反應的條件未注明).
(1)寫出有關物質的化學式:A可能是
 
(填出兩種);D
 
、Y
 
;
(2)寫出C的一種用途
 

(3)寫出反應①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