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nóng)村常用的化肥有:NH4HCO3、NH4NO3、KNO3、CO(NH22(尿素)、KH2PO4、KCl、Ca(H2PO42、NH4H2PO4等,下列化肥屬于復合肥料的是(  )
A、NH4HCO3
B、KNO3
C、Ca(H2PO42
D、NH4NO3
考點: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
專題:常見的鹽 化學肥料
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稱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稱為磷肥.含有鉀元素的肥料稱為鉀肥.同時含有氮、磷、鉀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肥料稱為復合肥.
解答:解:A、NH4HCO3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
B、硝酸鉀中含有氮元素和鉀元素,屬于復合肥.
C、磷酸二氫鈣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
D、硝酸銨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化肥的分類方面的知識,解答時要分析化肥中含有哪種或哪幾種營養(yǎng)元素,然后再根據(jù)化肥的分類方法確定化肥的種類.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麻餅”是安徽的名點之一,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制作麻餅的主要原料有面粉、飴糖、芝麻、熟豬油、食鹽等,其中所含的營養(yǎng)素不能提供能量的是(  )
A、面粉B、豬油C、芝麻D、食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向AgNO3、Cu(NO32、Zn(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鐵粉,充分反應后過濾,向濾出的固體中滴加稀硫酸,有氣體生成,則濾出的固體中( 。
A、只有Fe
B、可能有Ag、Cu
C、一定有Zn和Fe
D、一定有Ag、Cu、F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化學與生產(chǎn)、生活密不可分,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采用步行、騎自行車等外出是較為低碳的出行方式
B、防止“白色污染”,將廢棄塑料集中到野外焚燒
C、熟石灰可以改良酸性土壤,又能和硫酸銨混合使用
D、微量元素是人體必需的,應盡可能多吃含微量元素的營養(yǎng)補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圖表資料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信息.下面是某學生對圖表資料的使用,其中不正確的是( 。
A、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出某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
B、利用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表,查出元素的化合價
C、利用pH的數(shù)據(jù),判斷溶液的酸堿性
D、利用金屬活動性順序,判斷金屬與鹽酸能否發(fā)生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常用實驗儀器中,不能用于混合物分離或提純的是( 。
A、分液漏斗B、普通漏斗
C、蒸餾燒瓶D、容量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同學發(fā)現(xiàn),上個月做實驗用的氫氧化鈉溶液忘記了蓋瓶蓋.對于該溶液是否變質,同學們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沒有變質,溶質是NaOH
猜想二:部分變質,溶質是
 

猜想三:全部變質,溶質是Na2CO3
有同學進行了以下探究:

(1)請完成下表(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假設和現(xiàn)象判斷和化學方程式
a若現(xiàn)象Ⅰ無白色沉淀產(chǎn)生,現(xiàn)象Ⅱ溶液變紅色則該樣品中溶質是
 
(填名稱).
b若現(xiàn)象Ⅰ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現(xiàn)象Ⅱ溶液變紅色則該樣品中溶質是
 
(填名稱).該反應化學方程式為
 
c若現(xiàn)象Ⅰ有白色沉淀產(chǎn)生,現(xiàn)象Ⅱ溶液不變色則該樣品中溶質是
 
(填名稱).
(2)實驗探究結果:該溶液部分變質.因此,實驗取完藥品后應
 

(3)實驗反思:實驗方案步驟(1)中CaCl2溶液能否改為Ca(OH)2溶液?
 
(填“能”或“不能”),理由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為實驗室常用的實驗裝置,回答問題:

(1)寫出帶標號的儀器名稱:①
 
、②
 
;
(2)利用B發(fā)生裝置可制得的氣體有
 
 
等;
(3)氨氣 (NH3) 是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極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的氣體.若用C裝置收集氨氣,氣體應從導管
 
 (填“a”或“b”)端通入,這種氣體收集方法稱為
 
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氯化鈉廢水中含有HCl,H2SO4,Na2SO4,現(xiàn)在要回收NaCl,得到純凈NaCl的晶體,實驗室進行提純的流程如圖:

回答下列問題:
(1)加入Na2CO3溶液,目的是除去溶液中存在的
 
 
(填離子符號).
(2)濾渣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學式).
(3)為了獲得純凈的氯化鈉晶體,“后續(xù)處理”的主要操作是①先
 
②然后
 
,進行該操作時,當出現(xiàn)
 
就停止加熱.利用余熱把固體蒸干.寫出其中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