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細胞色素C是由104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經對其化學結構的測定,發(fā)現各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之間存在差異,表中是以人的細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作為標準,其他若干種生物的細胞色素C與人相比較的結果。請據表分析回答:
(1)從單細胞的酵母菌到高等的黑猩猩均含有細胞色素C,這一事實可以從分子水平說明:這些生物起源于共同的____________。
(2)由表中數據可知,與人親緣關系最近的生物是__________,與人親緣關系最遠的生物是__________。
(3)人猿分界的重要標志是____________,人與黑猩猩盡管有共同的祖先,但人類越來越強大,主要表現為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能夠使用______________,大腦越來越發(fā)達,并且在群體中產生了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閱讀科普短文,并回答問題。
結核俗稱“癆病”,是結核桿菌侵入到人體內引起的慢性傳染病,以肺結核最為常見。根據化石證據顯示,早在新石器時代,結核桿菌就開始危害人類健康了。結核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1921年卡介苗被用于預防結核病。1943年治療結核病的特效藥——鏈霉素的發(fā)現以及其后多種抗結核藥的大規(guī)模生產和使用,使很多患者得以康復。
結核桿菌的檢測有多種方法。如將痰等提取物涂片后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也可以先在固體培養(yǎng)基上接種培養(yǎng),觀察到如圖所示的典型現象后,再挑取細菌在顯微鏡下觀察。由于結核桿菌可以產生維生素B3,某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醫(yī)生將此特征作為診斷肺結核病的依據之一。
一方面結核桿菌給人類造成了很大痛苦。另一方面結核桿菌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也許還可能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當人類的祖先開始直立行走時,食物的構成也從植物逐漸轉向動物。肉類不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還能提供各種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尤其是植物性食物中很少見的B族維生素,在人類大腦進化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進入農耕時代,肉類的攝取量大為減少。但是人類的大腦并沒有因此而萎縮,原因在于有一大批能夠分泌B族維生素的細菌進駐到人類的腸道當中,和人類建立了共生關系。迄今為止,科學家們已經在人腸道中找到了幾乎所有B族維生素的分泌者,唯獨缺少維生素B2。而維生素B3是神經發(fā)育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化學物質。
那么人類是如何補充這種維生素的呢?有研究人員提出假設,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需要結核桿菌來替人類制造維生素B3。人類的身體漸漸學會了與結核桿菌和平共處。對于結核桿菌,人類的免疫系統(tǒng)不殺死它們,而是控制它們的活動。但如果肉類長期缺乏,身體對結核桿菌的依賴性過于嚴重,結核桿菌的數量會大幅增加甚至失控,使人患上結核。研究人員找到了一些證據,例如,英國因結核病死亡人數的有關數據(如下表所示)。
1850年 | 1907年 | 1963年 | |
人口數(百萬) | 17.9 | 34.9 | 47.0 |
因結核病死亡人數(人) | 60385 | 56201 | 2962 |
雖然有一些證據支持,但目前為止這仍只是假設,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
(1)結核桿菌的遺傳物質與人的細胞相同,都是___________。但它的細胞結構中___________成形的細胞核。
(2)在接種樣品之前,需要將配制好的培養(yǎng)基進行___________處理。接種后將培養(yǎng)皿放置在溫度為___________的恒溫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經過一段時間培養(yǎng),如果培養(yǎng)基上生長出了如圖所示的___________,可以初步判斷樣品中有結核桿菌。
(3)研究人員分析認為,1907年因結核病死亡人數與之前相比減少,可能的原因是英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___________消費增加。1963年因結核病死亡人數顯著減少,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花的模式圖,據圖回答問題。
(1)請寫出各部分的名稱:
⑧ ⑨ ⑩
(2)在一朵花的結構中,與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有關的結構是和 , 期中前者包括和兩部分,后者由、和三部分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是人體內幾種主要的生理活動相關結構圖,請據圖分析回答:
(1)圖二代表三種食物消化程度,Z代表食物的消化過程需要圖一中[ ]________所分泌的消化液初步作用后才能在圖一所示的______(填序號)中被徹底消化。
(2)某人因圖三所示的器官發(fā)生病變,[2]和[4]之間出現一個小孔,而導致輸送氧氣的能力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四示人體的神經調節(jié),其中“紅燈停、綠燈行”這一反射的感受器是[ ]__________。長時間近距離玩手機或上網,就會導致眼的[ ]__________過度變凸,形成近視。這種不注意用眼衛(wèi)生造成的近視________(選填“是”或“不是”)遺傳病。
(4)圖四中腎臟產生的尿液通過[ ]__________流入膀胱。尿液儲存到一定量就會產生排尿反射,成年人產生尿意的部位是____________。某人由于脊髓某個部位意外受傷而導致能產生尿意但不能控制排尿,則該患者受傷的部位可能是圖四中的______(填序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冬季風干物燥,我們要注意防范火災事故。當可燃液體發(fā)生火災時,消防員常用氟蛋白泡沫滅火劑滅火。泡沫噴在著火液體上后能浮在液面起覆蓋作用�;饻绾螅@些泡沫滅火劑若得不到有效處理就會隨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域生態(tài)系統(tǒng)。關于泡沫滅火劑對環(huán)境的影響,研究人員進行了如下實驗探究。
實驗材料:健康、體長一致的斑馬魚若干條。
實驗步驟:設置1個對照組和5個氟蛋白泡沫滅火劑濃度分別為5.0%、6.0%、6.5%、7.5%、8.5%的實驗組,在每組容器內隨機放入30條斑馬魚,適宜溫度條件下飼養(yǎng)。定期喂食、換水和清理雜質。分別于24小時、48小時、72小時、96小時觀察記錄,結果如圖1所示。
(1)斑馬魚用___________呼吸,體表有___________覆蓋,通過尾部和軀干部的擺動以及___________的協(xié)調作用游泳。因為斑馬魚的基因與人類基因相似度達到87%,這意味著在它身上得出的水質監(jiān)測結果,多數情況下都___________(填“適用”或“不適用”)于人類,所以斑馬魚常用于水質環(huán)境的監(jiān)測。
(2)本探究實驗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實驗步驟中對照組的容器內氟蛋白泡沫滅火劑的濃度應為___________。每組實驗都需觀察記錄___________,再經過計算得出斑馬魚的死亡率。以下是實驗記錄表上的部分實驗數據,但數據有部分污損。對照圖1可知此污跡兩處的數值分別為A___________、B___________。
(4)由實驗結果(圖1)分析可知,處理96 h,斑馬魚的死亡率隨氟蛋白泡沫滅火劑的濃度增加而___________。當體積濃度一定時,隨著時間延長,斑馬魚死亡率___________。當氟蛋白泡沫滅火劑體積濃度為___________%時,72 h后斑馬魚全部死亡。
(5)該實驗啟示我們,對于氟蛋白泡沫滅火劑的使用需要充分考慮到其可能對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請你提出一條避免泡沫滅火劑污染環(huán)境的建議: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用基因組成是AA的水蜜桃枝條為接穗,嫁接到基因組成為aa的水蜜桃砧木上,所結水蜜桃果肉細胞的基因組成應該是( )
A.AA
B.aa
C.Aa
D.AA和a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判斷下列說法對錯:
(1)植物通過蒸騰作用喪失了吸收的99%的水分,這是一種浪費。(判斷對錯)
(2)木本植物莖的形成層細胞向外分裂形成新的木質部,向內分裂形成新的韌皮部。(判斷對錯)
(3)芽都能發(fā)育成枝條。(判斷對錯)
(4)草履蟲生活在清澈見底、水流湍急的小溪中。(判斷對錯)
(5)根吸收的水和無機鹽是通過導管運輸到其他器官的。(判斷對錯)
(6)楊樹的莖能不斷長粗,是因為莖內有形成層。(判斷對錯)
(7)冬季植物落葉是植物對環(huán)境的一種適應。(判斷對錯)
(8)動物進行呼吸作用,植物不進行呼吸作用。(判斷對錯)
(9)玉米種子萌發(fā)時所需的營養(yǎng)是由子葉提供的。(判斷對錯)
(10)生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線粒體中進行的。(判斷對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為微生物在物質循環(huán)中的作用示意圖。請回答下列問題。
(1)a表示___________,植物可以將a與水合成為有機物,并將___________轉變?yōu)閮Σ卦谟袡C物中的能量。
(2)兔和鹿屬于生態(tài)系統(tǒng)成分中的___________,它們可以通過___________作用分解有機物,獲得能量。
(3)微生物可以將動、植物遺體分解成為a和b,其中b表示___________,這些物質又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