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對于二戰(zhàn)中的中日戰(zhàn)爭,一種叫法為抗日戰(zhàn)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另一種叫法為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SecondSino-JapaneseWar),對此評價最合理的是

A.兩種叫法無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B.前者忽略了戰(zhàn)爭的民族立場

C.兩種叫法都不利史學研究

D.后者模糊了正義與非正義的差別

【答案】D

【解析】依據(jù)材料信息及所學可知,材料中“抗日戰(zhàn)爭”突出了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性質(zhì),“第二次中日戰(zhàn)爭”模糊了戰(zhàn)爭的正義與非正義的差別,故選D。材料反映了兩種叫法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故A項錯誤;B項與材料信息不符,C項說法過于絕對化,故排除。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影響人類的生產(chǎn)與生活。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區(qū)有這樣一首歌謠:古城氣候總無常,一日須攜四季裝。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以下表述正確的是

A非地域性分異 B植被體現(xiàn)的是緯度分異規(guī)律

C植被體現(xiàn)的是經(jīng)度分異規(guī)律 D該地區(qū)植被呈現(xiàn)出垂直分異規(guī)律

【2】影響該地區(qū)>10積溫等溫線分布的因素是

A洋流 B溫度 C地形 D海陸分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_____ in 1943 _____ the harmful smog made its appearance in Los Angeles.

A. Only; that

B. It was; then

C. That it was; when

D. It was; tha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八七會議上進行革命總結時,毛澤東“把國共兩黨合作比喻為共同建造一座房子”,他說:“我們雖然像新娘子一樣扭扭捏捏地搬進了房子里,但始終沒有當房子主人的決心”。這表明中共在過去的革命中

A.未充分地發(fā)動廣大農(nóng)民 B.沒有堅持武裝斗爭

C.忽視了革命領導權問題 D.沒有做到獨立自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圣誕節(jié)(12月25日)前夜當?shù)貢r間19:00時,英格蘭足球超級聯(lián)賽的一場比賽將在倫敦開賽。香港的李先生要去倫敦觀看這場比賽,飛機飛行時間約17小時。 在香港—倫敦的航班起飛時間中,李先生選擇哪個航班最合適?

A. 23日15:00 B. 23日18:00 C. 24日7:00 D. 24日10: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It was not until 1936 _______ baseball became a regular part of Olympic Games.

A. then B. which C. that D. whe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It was only with the help of the local guide ___________.

A. was the mountain climber rescued

B. that the mountain climber was rescued

C. when the mountain climber was rescued

D. then the mountain climber was rescue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好男當兵上前線,抗日隊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漢,武漢火線扯得寬。哪怕飛機丟炸彈,哪怕四處起狼煙……”(《川江號子·好男當兵上前線》)。這一作品創(chuàng)作的時間最早可能是在

A.1931年 B.1936年

C.1938年 D.1939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地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康德生活在嚴格實行新聞檢查制度的普魯士的統(tǒng)治之下。他一再強調(diào),必須有“公開運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認為,“唯有它才能帶來人類的啟蒙”。這表明

A啟蒙的目的就是獲取言論自由

B普魯士人無法進行真正的思考

C康德將宣揚理性與反對專制相結合

D康德為爭得自己的自由而倡導啟蒙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