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兩大基本規(guī)律時所用到的“遺傳因子”,后被約翰遜改稱為“基因” | |
B. | 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fā)現(xiàn)了孟德爾當初所說的“遺傳因子”與染色體的行為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于是他運用“假說-演繹法”得出著名的薩頓假說: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 |
C. | 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用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 |
D. | 經(jīng)過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
分析 1、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定律用了假說演繹法,其基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說→演繹推理→實驗驗證(測交實驗)→得出結論.
2、薩頓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體的假說,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
解答 解:A、孟德爾發(fā)現(xiàn)遺傳兩大基本規(guī)律時所用到的“遺傳因子”,后被約翰遜改稱為“基因”,A正確;
B、美國遺傳學家薩頓發(fā)現(xiàn)了孟德爾當初所說的“遺傳因子”與染色體的行為存在明顯的平行關系,于是他運用類比推理法得出著名的薩頓假說:基因位于染色體上,B錯誤;
C、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用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C正確;
D、經(jīng)過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D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究歷程,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jié)較多,如不同時期不同科學家進行的實驗過程、采用的方法、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及得出的結論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梅州市高二上第二次月考理科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穩(wěn)態(tài)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當穩(wěn)態(tài)遭到破壞,必將引起( )
A.酶促反應速率的加快 B.兒童患佝僂病
C.細胞代謝紊亂 D.成年人患肌無力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滅菌是指殺滅環(huán)境中一切微生物的細胞、芽孢和孢子 | |
B. | 消毒和滅菌實質是不相同的 | |
C. | 接種環(huán)用灼燒法滅菌 | |
D. | 常用滅菌方法有加熱法、過濾法、紅外線法、化學藥品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女性白化病患者(bb)的體細胞分裂后期含有兩個b基因 | |
B. | 同源染色體的聯(lián)會和交叉互換發(fā)生在分裂前期 | |
C. | 分裂中期和后期的染色體數(shù)目為體細胞的兩倍 | |
D. | 有絲分裂后期,一個細胞中的DNA分子數(shù)多于92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一般來說,更適應環(huán)境的性狀所對應的基因突變率往往較高 | |
B. | 持續(xù)選擇條件下,不適應環(huán)境的性狀所對應的基因的頻率可能降為0 | |
C. | 在某種條件下兩種基因的頻率可以相等 | |
D. | 該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與環(huán)境的選擇作用有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采用反轉錄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有內含子 | |
B. | 基因工程能定向地改變生物的遺傳性狀 | |
C. | 馬鈴薯的葉肉細胞可作為受體細胞 | |
D. |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處理質粒和含目的基因的DNA,可產生相同黏性末端而形成重組DNA分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此實驗的無關變量只是選一些相同的植物 | |
B. | 此實驗如果是無土栽培,則實驗前營養(yǎng)液必需滅菌 | |
C. | 為防止外界影響,此實驗需在黑暗密閉條件下進行 | |
D. | 兩次對照中屬于實驗組的依次是乙組、乙組實驗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廣東省揭陽市高二上第三次月考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環(huán)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③過程代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圖中A、B分別代表消費者和生產者
C.溫室效應主要是由⑦過程造成的
D.農業(yè)生產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