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減數(shù)分裂過程:
(1)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的復制.
(2)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聯(lián)會,同源染色體上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②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④末期:細胞質分裂.
(3)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過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漸解體消失,出現(xiàn)紡錘體和染色體;②中期: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③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染色體,并均勻地移向兩極;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紡錘體和染色體消失.
2、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實驗(1)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實驗的原理:低溫能抑制紡錘體的形成,使子染色體不能移向細胞兩極,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2)該實驗的步驟為選材→固定→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3)該實驗采用的試劑有卡諾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紅染液(染色),體積分數(shù)為15%的鹽酸溶液和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溶液(解離).
3、調查人類遺傳病時,最好選取群體中發(fā)病率相對較高的單基因遺傳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調查的是遺傳病的發(fā)病率,則應在群體中抽樣調查,選取的樣本要足夠的多,且要隨機取樣;若調查的是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則應以患者家庭為單位進行調查,然后畫出系譜圖,再判斷遺傳方式.
解答 解:(1)健那綠是專一性染線粒體的活細胞染料,能將線粒體染成藍綠色.
(2)減數(shù)分裂的四分體時期,位于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會隨著非姐妹染色單體的交換而交換,導致染色單體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組.
(3)“低溫誘導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實驗過程中,固定所用試劑是卡諾試液,作用是殺死細胞,固定細胞形態(tài).
(4)調查人類遺傳病時,最好選擇發(fā)病率較高的單基因遺傳。蝗绻鲞z傳方式的調查,應該選擇患有該遺傳病的多個家系做為調查對象;如果調查遺傳病的發(fā)病率,應該隨機選擇一個較大群體.
(5)從生物進化歷程來看,真核生物的出現(xiàn)之后,有性生殖作為一種新的繁殖方式出現(xiàn),增強了生物變異的多樣性.
故答案為:
(1)健那綠染液 藍綠色
(2)等位基因 非等位基因
(3)卡諾試液 殺死細胞,固定細胞形態(tài)
(4)單基因 患有該遺傳病的多個家系 隨機選擇
(5)真核
點評 本題考查觀察線粒體實驗、低溫誘導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實驗、調查人類遺傳病等知識,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jié)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采用的試劑及試劑的作用、實驗方法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注意積累.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線粒體 | B. | 核糖體 | C. | 中心體 | D. | 內質網(wǎng)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 | |
B. | 基因重組僅發(fā)生在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可以產生多種基因型 | |
C. | 染色體結構變異可導致基因數(shù)目或排列順序發(fā)生改變 | |
D. | 突變對生物的生存往往是有利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5-2016學年河北正定中學高一下第三次月考(6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圖是基因組成為Aa的動物在形成精子過程中某一時期的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
A.2號染色單體上與A相同位置的基因最可能是a
B.若此細胞分裂過程中姐妹染色單體沒有分離,則可能出現(xiàn)性染色體組成為XXY的后代
C.1個該細胞經(jīng)過兩次連續(xù)分裂,最終可能形成4種類型的精細胞
D.圖中同源染色體的姐妹染色單體發(fā)生了交叉互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