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碳是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其單質及化合物是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能源物質.請回答下列問題:
(1)有機物M經過太陽光光照可轉化成N,轉化過程如下:
△H=+88.6kJ/mol,則M、N相比,較穩(wěn)定的是 .
(2)已知CH3OH(l)的燃燒熱△H=﹣238.6kJ/mol,CH3OH(l)+ O2(g)═CO2(g)+2H2(g)△H=﹣a kJ/mol,則a238.6(填“>”“<”或“=”).
(3)使Cl2和H2O(g)通過灼熱的炭層,生成HCl和CO2 , 當有1mol Cl2參與反應時釋放出145kJ熱量,寫出該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 .
(4)火箭和導彈表面的薄層是耐高溫物質.將石墨、鋁粉和二氧化鈦按一定比例混合在高溫下煅燒,所得物質可作耐高溫材料,4Al(s)+3TiO2(s)+3C(s)═2Al2O3(s)+3TiC(s)△H=﹣1176kJ/mol,則反應過程中,每轉移1mol電子放出的熱量為 .
(5)汽車排出的尾氣中含有CO和NO等氣體.為了解決污染問題,在汽車排氣管內安裝的催化轉化器,可使汽車尾氣中的主要污染物CO和NO轉化為無毒的大氣循環(huán)物質.已知: N2(g)+O2(g)═2NO(g)△H=+180.5kJ/mol
2C(s)+O2(g)═2CO(g)△H=﹣221.0kJ/mol
C(s)+O2(g)═CO2(g)△H=﹣393.5kJ/mol
請寫出污染物CO和NO轉化為無毒的大氣循環(huán)物質的熱化學方程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鋰—磷酸氧銅電池正極的活性物質是Cu4O(PO4)2,可通過下列反應制備:2Na3PO4+4CuSO4+2NH3H2O═Cu4O(PO4)2↓+3Na2SO4+(NH4)2SO4+H2O
(1)寫出基態(tài)Cu2+的電子排布式:____________;與Cu同周期的元素中,與銅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等的元素還有____________(填元素符號)。
(2)PO43-的空間構型是____________。
(3)與SO42-互為等電子體的2種分子是______。
(4)氨水溶液中各元素原子的電負性從大到小排列順序為_______________.
(5)氨基乙酸銅(結構簡式:H2NCH2COO-Cu-OOC-CH2NH2)分子中碳原子的雜化方式為____________,基態(tài)碳原子核外電子占有_________個軌道。
(6)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過量KCN,生成配合物[Cu(CN)4]2-,則1mol該配合物中含有的π鍵的物質的量為__________mol。
(7)銅晶體為面心立方最密堆積,配位數(shù)為___________,銅的原子半徑為127.8pm,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列出晶體銅的密度計算式(不必化簡)__________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E1=134kJ/mol、E2=368kJ/mol,請參考題中圖表,按要求填空:
(1)圖Ⅰ是1mol NO2(g)和1mol CO(g)反應生成CO2(g)和NO(g)過程中的能量變化示意圖,NO2和CO反應的熱化學方程式為: .
(2)捕碳技術(主要指捕獲CO2)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經被用作工業(yè)捕碳劑,它們與CO2可發(fā)生如下可逆反應. 反應Ⅰ:2NH3(l)+H2O(l)+CO2(g)(NH4)2CO3(aq)△H1
反應Ⅱ:NH3(l)+H2O(l)+CO2(g)NH4HCO3(aq)△H2
反應Ⅲ:(NH4)2CO3(aq)+H2O(l)+CO2(g)2NH4HCO3(aq)△H3
則△H3與△H1、△H2之間的關系是:△H3= .
(3)下表所示是部分化學鍵的鍵能參數(shù):
化學鍵 | P﹣P | P﹣O | O═O | P═O |
鍵能/(kJ/mol) | a | b | c | x |
已知白磷的燃燒熱為d kJ/mol,白磷及其完全燃燒生成的產物的結構如圖Ⅱ所示,表中x= kJ/mol(用含a、b、c、d的代數(shù)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下列生活中常見物質的俗名與化學式相對應的是
A.純堿— NaOHB.漂白粉— NaClO
C.大理石— CaCO3D.燒堿— 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在T℃時,將0.6molX和0.4molY置于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壓強為mPa)發(fā)生反應:3X(g)+Y(g)2Z(g)該反應為放熱反應。若保持溫度不變,某興趣小組同學測得反應過程中容器內壓強隨時間變化如圖所示:
(1)8分鐘內Z的平均生成速率為____________。
(2)X的平衡轉化率為____________。
(3)將amolX與bmolY的混合氣體發(fā)生上述反應,反應到某時刻各物質的量恰好滿足:n(X)=n(Y)=n(Z),則原混合氣體中a∶b=____________。
(4)下列措施能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是____________。
A.恒壓時充入He B.恒容時充入He
C.恒容時充入X D.及時分離出Z
E.升高溫度 F.選擇高效的催化劑
(5)仍在T℃時,將0.6molX和0.4molY置于一容積可變的密閉容器中。下列各項能說明該反應已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是______。
a.容器內X、Y、Z的濃度之比為3∶1∶2
b.3v正(X)=v逆(Y)
c.混合氣體的密度保持不變
d.容器中氣休的平均相對分子質量不隨時間而變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液體燃料電池相比于氣體燃料電池具有體積小,無需氣體存儲裝置等優(yōu)點。一種以肼(N2H4)為燃料的電池裝置如圖所示。該電池用空氣中的氧氣作為氧化劑,KOH作為電解質。下列關于該燃料電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電流從右側電極經過負載后流向左側電極
B. 負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式為N2H4+4OH--4e-=N2↑+4H2O
C. 該燃料電池持續(xù)放電時,K+從負極向正極遷移,因而離子交換膜必需選用陽離子交換膜
D. 該燃料電池的電極材料應采用多孔導電材料,以提高電極反應物質在電極表面的吸附量,并使它們與電解質溶液充分接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最新報道:科學家首次用X射線激光技術觀察到CO與O在催化劑表面形成化學鍵的過程.反應過程的示意圖如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CO和O生成CO2是吸熱反應
B.在該過程中,CO斷鍵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極性共價鍵的CO2
D.狀態(tài)Ⅰ→狀態(tài)Ⅲ表示CO與O2反應的過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稀鹽酸,CO2的生成量與加入鹽酸的體積(V)的關系如圖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 在0~a范圍內,只發(fā)生中和反應
B. a=0.3
C. ab段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CO32-+2H+=CO2↑+H2O
D. 原混合溶液中NaOH與Na2CO3的物質的量之比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①中△H1=△H2+△H3
B.圖②可用于證明實驗中生成了乙烯
C.圖③表示醋酸溶液滴定NaOH和氨水混合溶液的電導率變化曲線
D.圖④可表示由CO(g)生成CO2(g)的過程中要放出566kJ 熱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硫鐵礦燒渣(主要成分為Fe2O3,還含有少量Al2O3、 MgO、SiO2等雜質)制備鐵紅工藝流程如下:
回答下列問題:
(1)還原焙燒后,F(xiàn)e元素的化合價為__________。
(2)“酸浸”實驗中,需加入絮凝劑沉淀雜質。絮凝劑用量和過濾時間對鐵紅成份的影響如下表所示。由表可知,所采用的最佳實驗條件為__________(填序號)。
序號 | 絮凝劑用量/×10-6t | 過濾時間/min | Fe2O3含量% | SiO2含量% |
① | 40 | 5 | 96.5 | 0.12 |
② | 50 | 10 | 97.9 | 0.10 |
③ | 60 | 20 | 98.3 | 0.07 |
④ | 100 | 40 | 99.4 | 0.01 |
⑤ | 150 | 150 | 99.5 | 0.008 |
(3)若“合成”中c(Mg2+)=0.01mol/L,加入NH4HCO3(設溶液體積增加1倍),當Fe2+恰好沉淀完全時,溶液中c(Fe2+)=1.0×10-5mol/L,此時是否有MgCO3沉淀生成?__________(列式計算)。FeCO3、MgCO3的Ksp分別為3.2×10-11、3.0×10-8。
(4)“合成”過程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
(5)“合成”過程中溫度對亞鐵離子轉化率的影響如下圖,分析選擇反應溫度為40℃的原因是________。
(6)“煅燒”中由FeCO3制備Fe2O3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
(7)本流程中,鋁元素是以________(填化學式)形式被除去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