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8. (1)名稱是 。
(2)化學方程式為 。
(3)一氯取代物有 種;
另一產(chǎn)物的用途 、 (舉二例)。
(4) 。
17. (1)計算反應開始2min內的= ,
(2)容器內的反應物是 。
(3)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22.125℃101KPa時,2L烴A(CxHy)的蒸氣能在mLO2中完全燃燒,反應后體積變化至(m+2)L(體積均在同樣的條件下測定)。請回答:
(1)烴A在組成上應滿足的條件是① ;② ;
(2)當m=7時,該烴可能的分子式為 ;
(3)若A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tài),則m的取值范圍是 。
第2學期
高一期末考試化學試卷答卷紙
班級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學號__________ 得分_______
21.某含有氣態(tài)單烯烴A和另一氣態(tài)烷烴B的混合氣體,在同溫同壓下其密度是H2的13.2倍。在標準狀況下將3.36L混合氣體通過足量的溴水中,結果溴水增重2.52g,試確定原混合氣體中A、B的分子式并計算混合氣體中各烴的體積分數(shù)。
20.某化學課外小組用下圖裝置制取溴苯。先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苯和液溴 ,再將混合液慢慢滴入反應器A(A下端活塞關閉)中。
(1) 寫出反應容器A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2)實驗結束時,打開A下端的活塞,讓反應液流入B中,充分振蕩,目的是
,寫出有關的化學方程式 。
(3)C中盛放CCl4的作用是 。
(4)能證明苯和液溴發(fā)生的是取代反應,而不是加成反應的方法是 。
19.已知A、B、C、D是中學化學中常見的四種不同微粒。它們之間存在如下轉化關系:
(1)如果A、B、C、D均是10電子的微粒,請寫出:
A的結構式_ _____;D的電子式_ _____。
(2)如果A和C是18電子的微粒,B和D是10電子的微粒,請寫出A與B在溶液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 ____;
(3)已知肼(H2N-NH2)和甲胺(CH3-NH2 )都是含18個電子的分子。分析肼和甲胺的結構特點并從中受到啟發(fā),寫出與其具有相同電子數(shù)的有機化合物的結構簡式(至少寫兩個):___ ___。
18.2005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烯烴復分解反應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朝著“綠色化學”方向前進了一大步。烯烴復分解反應是兩種物質交換成分生成兩種新物質的反應。如AB+CD→AC+BD(不考慮基團的電荷,與四種基本反應中復分解反應有所區(qū)別)。類似的兩種烯烴交換雙鍵兩端的基團,從而生成兩種新的烯烴便是烯烴復分解反應。如:
CH2=CHR1+CH2=CHR2 CH2=CH2+R1CH=CHR2。
請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jù)系統(tǒng)命名法,化合物(CH3)2CHCH=CH2的名稱是 。
(2)選擇易于使用(常溫常壓下對空氣穩(wěn)定)的金屬有機物為催化劑,(CH3)2CHCH=CH2可以在溫和條件下發(fā)生烯烴復分解反應,且副產(chǎn)物很少。寫出該烯烴自身發(fā)生烯烴復分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3) 在(2)反應中的相對分子質量較大的產(chǎn)物經(jīng)催化加氫后的一氯取代物有 種;
另一產(chǎn)物的用途 、 (舉二例)。
(4)烯烴復分解反應在高分子材料化學、有機合成化學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下列關于烯烴復分解反應的說法錯誤的是 。
A.所涉及的反應步驟、所需資源相對減少,使反應效率提高。
B.烯烴復分解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中的復分解反應完全相同。
C.烯烴復分解反應中產(chǎn)生較少有害物質,減少對環(huán)境的影響。
D.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催化劑在空氣中穩(wěn)定,使烯烴復分解反應技術得以普及。
17.某溫度時,在容積為2L的密閉容器中,X、Y、Z三種氣體物質的物質的量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如圖所示,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試回答:
(1)計算反應開始2min內的= ,
(2)容器內的反應物是 。
(3)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16.常溫常壓下10毫升氣態(tài)烴與50毫升氧氣(過量)混合并點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tài)時剩余35毫升氣體,則此烴不可能是( )
A.C2H6 B.C3H6 C.C3H8 D.C4H6
Ⅱ卷 非選擇題
15.下列各組液體混和物混和后,液體不分層的是( ) A.苯和水 B.苯和液溴 C.已烷和溴水 D.苯和硝基苯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